南京审计学院“十二五”教育国际化规划

发布者:党政办发布时间:2013-10-10浏览次数:882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扩大学校知名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名校,按照《南京审计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国际化现状

“十一五”期间,学校明确提出“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跟踪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商科教育的主流方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为学校教育国际化事业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初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学校依托行业组织,引进国际通用执业资格证书教育3项(ACCA、CGA、CISA),其中ACCA项目已累计招收14届2383名学生,培养1435名毕业生,约占中国大陆成建制在籍培养ACCA学生的十分之一,被评为“黄金级培训机构”。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已选拔招收7届528名学生,136人毕业,73.53%的毕业生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研究生。成为大陆首家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定的内部审计教育合作级院校(IAEP)。优质资源的引进,推进了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

——师资队伍国际化初步推进。学校围绕“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采取引培并举的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五年来,引进具有海外学历或具有1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23名(其中海外博士7名);实施“海外访学计划”,选派31名教师赴国外研修;依托合作项目平台,选派专业教师出国研修;鼓励教师参与执行行业国际任务,遴选12人次教师奔赴美国等10个国家参与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审计工作,提升了教师专业实践的国际竞争力。

——聘请高层次名誉学衔初具规模。五年来,学校依托审计行业优势,聘请美国、法国、捷克、摩洛哥、印度的审计长等政要、国际行业组织高管担任荣誉教授;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国波恩大学泽尔腾教授担任荣誉教授,推进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

——学生海外交流渠道建设逐步拓宽。为学生海外实践交流创造条件,学校开辟了赴境外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项目、长短期访学项目等。“十一五”期间600余名学生以学习、参会、比赛、演出、志愿者、游学、夏令营等多种形式赴境外交流,提升国际理解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科研合作国际化有所突破。“十一五”期间学校主办或承办国际或港澳台学术会议3次,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尤其是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合作科研。2010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泽尔腾教授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由其亲自担任外方主任的“实验经济学与有限理性理论研究基地”。各学科科研骨干在大师的指点下,结合学校“审计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特色,把握该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开展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

——留学生培养工作初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学校招收、接待境外长短期留学、游学学生200余人;首次成建制招收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来校学习审计专业;成功承办为期三个月的首届国外最高审计机关留学生培训班,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33个国家35名审计官员参加培训。

但是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与中国审计事业参与国际事务的步伐相比,与学校“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名校”的建设目标相比,学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尚有较大差距:二级学院在国际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亟待加强;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发展速度和规模尚不理想;师生参与国际交流人数比例需进一步提高;海外引智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留学生规模亟需扩大;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需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软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教育国际化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南京审计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育人国际化”为中心,以“巩固、开拓、发展”为基本原则,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新起点、新要求,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互利双赢的国际国内合作网络,形成特色鲜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主动把握国际商科教育的主流方向,跟踪、研究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等三大国际商科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科研和学术交流国际化,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加入海外学习的元素,多层次拓展国际执业资格证书教育、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海外实习等合作培养模式,争取建成一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

——开拓课程国际化认证。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审计学科与技术” 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强“审计学科与技术”课程群的建设,探索课程的国际化认证,促进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为课程建设上水平、创特色、筑优势服务。

——拓宽师生交流渠道。以IAEP项目为抓手,加强与开办IAEP项目的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认定的更多高校的合作交流,扩大项目立体辐射效应。

——锻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引培聘相结合为工作机制,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教师通过政府奖学金、海外访学计划、项目派出等形式海外学习,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打造师生合作科研的平台。以“实验经济学与有限理性理论研究基地”及“中匈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与境外高校的合作科研,促使国际合作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任务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有选择地与境外高校合作增设新兴、交叉专业(含专业方向和国际课程实验班),全面引进与采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深化与国际行业组织的合作,依托行业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水准、得到国际行业认可的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在国际职场的竞争力。

——大力拓展学生境外交流途径,增加各类学生境外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的海外研修经历;拓宽学生海外实习渠道,丰富学生海外从职经历,提高学生海外就业能力。

——“十二五”期间,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2%以上。

(二)整合资源,锻造精品,着力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分析全球留学生市场的新动态、新趋势,构建在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细分目标市场,满足来华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设立以留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整合优质资源,开发1至2个全英文教学专业,吸引外籍学生来校留学。

——广开渠道,加强宣传,建立海外生源基地,加大招生、惠生与吸引学生的力度,逐步扩大外籍学生来校留学规模。

——“十二五”期间,接收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200人以上。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教材,推进课程建设国际化

——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国际化办学项目合作大学共同开展课程研发,学习其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引进优质国际课程建设资源,结合学校育人实际需要,研发与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特色课程和课程群,并使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依托中外合作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加大引进和使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的比重,特别是国际共通性和涉外性强的课程应先行一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建设50门双语精品课程和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开展专业课外籍教师教学试点。中澳会计专业外籍教师授课比例须达到规定的50%;ACCA、CGA、IAEP及涉外专业和专业方向除聘请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外,还须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开设专业课;“十二五”期间,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做到至少有1门专业课由外籍教师讲授,每个专业均有外籍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

——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运用能力为目的,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全校除英语专业外,其他专业“大学通修课”中的“英语听说”类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之需。

——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突出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主题的课程,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应至少提供一本英语教学参考书,以提高学生外文专业阅读能力,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

(四)加强跨境科研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拓展学校与国外最高审计机关的合作关系,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以国外最高审计机关政要、国际知名学者、著名审计专家为主体的专家库,建立反映国外审计发展变化最新动态的科研信息库,形成一批反映国际审计前沿、代表世界审计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

——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寻找国际科研合作的机遇,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推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鼓励二级学院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或大会发言,作会议主持或论文点评;鼓励教师与境外高校和机构合作科研,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借鉴境外高校同类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拓展学校学科路径;有条件的学科可尝试与境外高校或机构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共同推进学科建设。

(五)走出去,请进来,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通过“国家留学奖学金”、“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学校“海外访学计划”以及学校境外合作交流项目等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骨干教师赴境外高校访学和研修,逐步提高学校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的比例。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引进高水平留学归国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建立“外籍教授流动站”,构建引智交流合作平台。开辟聘用渠道,聘请高水平的境外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他们长期或短期来校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讲授课程、指导论文或合作科研。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管理干部赴境外大学或机构培训,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国际化运作能力。

(六)全面加强教育国际化基础工作建设,浓郁校园国际化氛围,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

——建立“海归”人员档案,开发海外校友资源,建立海外校友网络。加强与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的沟通交往,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

——开设英语电台、电视台,活跃英语角活动、丰富外教、外文讲座,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立体的浸入模式。

——重视增加外文书刊与外文期刊的数量,且不断优化结构、提升品质。

——加强学校英文网页的建设与维护,提升对外宣传窗口的作用。

——建立“国际屋”,使之成为师生对外交流的窗口、信息传播的载体、分享体验的平台。

——加强学校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规划和设计工作。

(七)深化改革,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组织保障。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加强校级“教育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国际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教育国际化远景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任务,负责对全校教育国际化工作进行评估,为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各二级学院是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主体,通过资源优先聚集的引导政策,支持并鼓励二级学院在教育国际化工作中进一步体现主体地位。

——制度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学校适时推出二级学院年度综合考核,并将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对优秀单位予以鼓励和奖励。

——经费保障。教育国际化工作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国际化项目成立项目组,实行项目主管负责制,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