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8:30,在敏达学术报告厅,审计署副审计长袁野为来自世界5大洲52个国家的2016、2017级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硕士留学生班学生做专题报告,畅谈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审计实践。审计署国际司司长姜海鹰、我校校长刘旺洪、政府审计学院部分教师以及在校研究生参听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李群主持。
报告会开场,袁野表示,很高兴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探讨大数据审计的理念与技术,一起描绘大数据审计的现在与未来。他说,“现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正在改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各国国家治理能力走向更高水平。”“大数据战略与诸多国家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又是促进国家良治和全球良治、全球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今天时代背景下,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成为了各国审计机关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回顾了今年4月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审计工作组在南审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美国、英国和印度等19个成员国的49位代表相聚在南审,一起交流分享了各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对未来展望。
接下来,袁野重点围绕中国审计的新使命、大数据审计的内涵、中国审计署的大数据审计实践、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挑战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审计实践与相关思考。
袁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审计署正在党中央的系列相关政策指导下,着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正在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大幅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形成“国家审计云”。近几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都在努力发挥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数据集中优势,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揭示反映经济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努力探索审计全覆盖的方法和路径,成效较为显著。
袁野指出,大数据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对于审计领域来说,我们依照法律权限采集各公共管理部门、社会公开的海量数据,利用跨领域、跨层级、跨行业、跨系统的全维度数据,开展智能化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综合审计判断,形成审计结论。“我们要逐渐地让大数据成为审计战略决策、审计组织管理、审计计划制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方案实施和审计绩效衡量等一切工作的基础。一切审计工作都以数据为基础——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研究、用数据决策”。
他介绍了大数据审计涉及的数据类型、分析模式等,指出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技术方法层面的创新,更是审计理念、审计制度、审计方式的变革。
袁野表示,开展大数据审计有利于提升审计发现重大违法违规线索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国家审计对经济社会风险预警能力,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开展大数据审计对于最高审计机关在促进和谐包容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战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从“持续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工作机构,提供良好组织保障”、“持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审计效率能力”、“加大数据归集,构建大数据资源库”、“强化技术手段创新,增强数据分析能力”、“推进开展常态化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提高数据质量”、“推动建立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际标准,破解数据多样化难题”、“积极推进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工作组工作,与各国审计机关一起应对大数据的挑战”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审计署在大数据审计方面所做的实践努力。
袁野认为,大数据确实为审计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全维智能分析视角,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归纳起来,这些挑战体现为“三难”,即数据采集难、数据管理难、数据的有效运用更难。具体表现在数据采集处理、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数据分析技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面对挑战,袁野给出了相关思考,并呼吁全世界的审计人员要精诚合作,怀抱实现“大数据智能审计”共同愿望,一起攻克难关。“大数据审计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变革,它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战略抉择。大数据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审计事业无限机遇,直面挑战勇于突破,是我们这代审计人承担的崇高使命。”
报告会最后,袁野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回答了留学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李群在主持总结中表示,袁副审计长的报告点面结合、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有国际视野,又结合中国实际,给在场的师生们很好地分享了中国大数据审计方面新的理念和成功经验。
报告会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